当广告遇上合规,这份避坑指南请收好
最近帮朋友审核电商广告时发现,某款减肥茶在详情页赫然写着"一周瘦10斤"——这让我瞬间想起去年某品牌因类似表述被罚50万的案例。广告合规这件事,真的比想象中更容易踩雷。
三大高危雷区要警惕
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》,这几个领域特别容易触犯红线:
- 医疗美容类:禁止出现术前术后对比图
- 教育培训类:"保过""速成"等承诺性用语
- 金融理财类:不得暗示稳赚不赔
上周就遇到个典型案例:某在线课程在抖音投放时用了"学完立即涨薪"的标语,结果被系统强制下架。其实换成"提升职场竞争力"就能合规通过。
实用工具推荐
这几个免费工具建议收藏:
- 市场监管总局广告监测系统(可查违规案例)
- 腾讯广告审核助手(自动检测违禁词)
- 阿里妈妈合规雷达(行业风险预警)
特别提醒:"最""第一""绝对"这类极限词,即使用拼音缩写或谐音替代也会被识别。
建立内部审核流程
我们团队摸索出的四步审核法:
步骤 | 执行人 | 检查重点 |
---|---|---|
初筛 | 运营 | 违禁词、资质文件 |
复核 | 法务 | 法律风险点 |
测试 | 投手 | 平台审核规则 |
监控 | 客服 | 用户投诉预警 |
上个月有个食品客户,就因为提前做了合规压力测试,成功避开了"零添加"这个争议性表述可能带来的麻烦。
写在最后
合规不是限制创意,而是让营销走得更远。下次设计广告时,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能不能证明?会不会误导?敢不敢担责?记住,最好的广告永远是既有效又安心的那种。